您当前的位置:学院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暨博士生导师吴光教授莅临国学院讲学(图文)

     2024年3月23日-25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暨博士生导师吴光教授莅临北京人文国学院,并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为国学院全体师生进行了三场讲座。


图片 1.png
  • 国学与文化自信

    3月24日当晚,吴光教授以“国学与文化自信”为题展开讲授。吴光教授认为国学是“以儒学为主导,儒释道为主体,兼容诸子百家的中国传统文化”。他讲道:“有人质疑国学没有学科分类界限模糊,我用六个字概括国学分类:经、史、子、小、文、艺。”经书、史籍、诸子百家、训诂考据、文学、技艺,这六种分类不仅将国学全部概括,也可作为框架在此基础上兼容并蓄持续发展。谈及曾有人反对这一定义,认为太大无人能穷尽,吴光教授说道:“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由一人穷尽,但如果我们所有国学学者联合起来成为团队,便能几于穷尽。”讲到文化自信,吴教授说道:“当今我们提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更基础的力量,是其他自信的关键。”

    最后,有同学提问:“面对现实中的诸多困难如何做到做事有恒?”吴光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出答复:“要以义字当先,无往不胜的气概破除万难。正是有这种一往无前,不计功利的精神支撑着我,几部全集的编纂才得以完成。既明道便须建功,我们当代读书人,正应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图片 2.png
吴教授的讲座让同学们对学习国学充满了自信

图片 3.png
同学们虚心向吴教授请教

   
  • 国学与立志

    3月25号上午,吴光教授以“国学与立志”为主题开展第二讲。吴教授强调:国学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圣人孔子也是学而知之,并非生而知之,想要有所得必在学上下工夫。阳明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为学一定要以立志为先。随后,教授分享了自己学习的次第经历,并告诉大家:“读书不在多,而在精,要能理解,《十三经》、《前四史》都应逐字读过去,而不是听别人怎么说。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感悟写成读书笔记,我做学问最得益于此。”讲到当今的教育问题,教授指出:现在的教育缺失在于重知识而轻人文、重西学轻国学、重功利轻道义、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教育思想的改革。

图片 5.png图片 6.png
同学们踊跃提出问题

    晚上,吴光教授以“阳明良知心学”为题进行第三讲。讲座开始,吴光教授说道:“我讲王阳明,从他说:‘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开始。”随后为同学们讲述了王阳明的生平与阳明学的发展。讲到龙场悟道,吴光教授说:“龙场悟道远远不是阳明学的终点,而是起点。”

    紧接着,吴光教授概述了阳明学的理论结构。他指出:阳明学从固有的心性本体论发展为良知本体论,所以“阳明心学”四字不足以体现阳明思想的全部价值。程朱学问“心统性情”,认为“心”的本体是性,是性本体论;陆象山认为吾心即宇宙,主张心即理,是心本体论;阳明提出良知即天理,是良知本体论。龙场悟道的核心在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一句,所以阳明心学是不同于其他心学的良知心学。其中,致良知是阳明学的方法论,所谓:“万化根源在良知”,致良知即是认识事物之理的根本方法。知行合一是阳明学的实践论,吴光教授说:“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是一个功夫,不能分为两件事情。”又强调:“知行合一的重点在行,不行便不算真知。”

 
图片 8.png图片 9.png
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同学们

    吴光教授讲到,阳明学不是只谈心性的学问,而是主张内圣外王的统一,以明德为体、亲民为用的实用之学。吴光教授结合社会现状,提出阳明学的四个精神并阐述其当代价值:一、道德理想主义精神,二、亲亲仁民精神,三、“和而不同”包容精神,四、“知行合一”力行精神。其中,确立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自觉,是解决道德滑坡的对症良药。他所提倡的亲民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治理尤其有借鉴意义。阳明学折衷朱陆,会通佛老的包容精神对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方向。“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对中国的高速发展提供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以及精神动力。

    有人提问:“阳明格竹子为什么会失败?”吴光教授说道:“格竹子只是一种方式,关键在于求理于心还是求理于外。阳明当时格竹子,只是一味向外求,所以他后来悟道,说:‘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讲到这里,蔡院长提出:“阳明是否否定了外求?中华文化自伏羲仰观俯察以画八卦开始,这是否是外求?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内求与外求的关系?”吴光教授指出:“文化的发展历来都是内求和外求的辩证统一,不能绝对对立起来。文化没有绝对的外求得来的,也没有绝对内求得来的,而是向外学习,然后内化于心。我们对待内求与外求要持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能偏于一端。”最后,吴光教授说道:“阳明学不是一个僵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实践意义的一个鲜活的文化,我们应当深入地发掘并将之发扬光大。”


图片 12.png
    完整回放请关注“人文国学讲坛”公众号,点击学员中心进行观看,还有更多大家视频。

图片 13.png
吴光教授
 
        吴光教授,浙江淳安人。1944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本科,198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历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讲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研究员,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专任研究员、浙江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暨博士生导师,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创会秘书长,现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际儒联荣誉顾问暨学术委员、浙江省儒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主持完成了《黄宗羲全集》12册、《王阳明全集》2册、《刘宗周全集》6册、《马一浮全集》6册、《清代浙东经史学派资料选辑》12册,共计完成二千余万字的大型古籍整理、编辑、点校工作。撰著出版了《黄老之学通论》、《儒家哲学片论》、《黄宗羲著作汇考》、《天下为主——黄宗羲传》、《吴光说儒》、《国学新讲》等学术专著。先后在国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学术研究成果曾获中国图书奖一次、省政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四次和省级优秀奖多次。
        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邀请吴老师讲中国哲学与“浙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讲座结束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总结研究“浙学”很有意义,应更系统全面地去总结、挖掘,特别是要研究总结浙江的文化基因以及“浙学”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浙学”中有很多积极因素,对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和思想,要进行历史的概括、思想的提炼和时代的展望;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视野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和“大浙学”。吴教授曾多次莅临北京人文国学院讲授《论语》,《孟荀对孔子仁学的弘扬》以及《阳明良知心学及其当代价值》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