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学院动态

国学院学子作文选之《诗经》中的德—周正扬

 

国学院学子作文选之《诗经》中的德—周正扬

 

诗经》中的德

 

前言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也是儒家五经之一。在孔子时,诗已流行于列国,凡朝会聘问,通行赋诗,在当时话语权中居重要地位,以至于不学诗,无以言。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周初思想家为论证周代商治理天下的合理性,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原则。天命无常,惟德是与,周之所以受天命而代商的原因,就在于文王有德。

“天命靡常”说的是上帝的意志变化无常,王权予夺的命令也非永恒不变,上帝根据有德与无德而做出予或夺的改变。“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此与《尚书》“以德配天”思想相一致。

《诗经》强调修德配命,修德的方法和途径是“自求”,即依靠主体自我的道德自觉和主体自我的道德修练,而不能依赖他律被动地修德,因为这样修德就不能持久。自求修德,是为了达到与天的意志、命令相配合的目标,自求修德的结果是获得“多福”。换言之,主动权不在天、上帝,而在人自己。

 

一、为政以德 

1、保民爱民

民为国之本,君以民之安危为安危,重民应是君主循道为政的必然要求。孔夫子认为倾听民意是非常重要的,他在《孔子诗论》中说通过《国风》可以了解黎民的真实声音,能够体会百姓的忧患情绪,他们的心思尽在《国风》之中。例如《孔子诗论》评论:“《北风》不绝人之怨”,反映了卫国君主残暴无道,黎民怨恨不已,因而纷纷逃亡的情况。因此孔子赞赏有德之君如召公,召公在位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深受民众的拥护。

《国风·甘棠》全诗三章就表达了百姓感怀召公之仁德,为此而爱惜甘棠,不舍得砍伐、折弯,这首诗可以说是爱民的代表诗作。《孔子诗论》评价说,“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人们的性情就是如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心所向则众望所归,民心背离则众叛亲离。《大雅·灵台》说:“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周文王规划修建灵台,百姓闻讯之后,奋勇争先,乐于为王命效劳,灵台很快就落成了。众所周知文王、召公执政时期,政局比较稳定,君民关系“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天下万民宾服顺从。

配命、修德、多福,都与民心向背不可分,得民心,就需要修德爱民。“永言配命”,就要“求民之莫”;“求民之莫”,就需爱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要做民的父母,要爱民如子,德音不止。“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岂弟君子,民之攸归”。君子具有此道德,才能为民之父母,若不行此道德,就不配做民之父母。

爱民之德,就在于使人民衣食无忧。“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人民的质实无伪的要求,就是日常饮食有保障,这便是上下皆善的德行。这里爱民之德与《尚书》“敬德保民”的保民的内涵有相会通之处。

2、富民利民,使民以时

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国家财政、国君之用皆来源于民,国家的存在,须臾不可离民。《诗经》亦有不少劝导执政者要取民有度、施惠于民的作品,如《国风·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等诗句就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讽刺执政者贪取暴敛,为满足自己的一己之欲,而置百姓于水火不顾,百姓走投无路唯有流落他乡。再观《小雅·雨无正》有云:“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此处怨刺的就是周幽王在位时期天灾人祸的危难情形,他宠信佞臣,加重赋税,造成了周王朝政事荒怠,百姓饥馑,社会混乱,终而被外族势力所消灭的结局。

其次要“使民以时”,让百姓不违农时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掌握自然规律,创造更多的生产资料。如《周颂·臣工》中“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描写的就是周王在籍田间训示农官,需在麦收之后及时地规划田地的场景,引导百姓因时制宜,不浪费上天赐予的丰年。《毛传》说:“田二岁曰新,三岁曰畲。”新、畲表示的就是休耕两年、三年,由此可见,当时全国已经推广了休耕轮种的制度。此外,《周颂·良耜》还教导农民如何将杂草变为肥料,养育庄稼的具体办法。总之,周王对于农业的重视不言而喻,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丰衣足食,民众各得其所,社会才不会出现失序与混乱的局面。

 

3、德治

 

以德治国并非废除刑罚和法律,而是讲慎刑;礼乐文明也并非不讲战争。周人认为德治有必要引起注意。

首先“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文德的内涵包括礼乐的典章制度、祭祀朝聘礼仪、道德规范等,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道德文明,人们对社会生活和美的诉求和对战争所带来劳民伤财的体认。

其次“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辑干戈,载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即是进行道德教化。进行道德教化,首先是统治者自身要有道德修养,行为端正。德教需要“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复谓我僭,民各有心”。温柔敦厚是君主推行德教的基本。

智慧的君主,能听取善言的劝告,并顺其道德之行,实行德治。愚笨的君主,反认为告其善言的人,僭起职守,心怀异志,为了造就贤人和有道德的人,“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周代开办学校教育,“于论鼓钟,于乐辟雍”。朱夫子注:“辟雍,天子之学,大射行礼之处也”。国家通过辟雍来培养人才。不仅国家办学校,而且各诸侯也办学。此举不仅提升了国家文明的形象,而且使国家拥有一批有智慧、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才,这是富国强兵的基础和前提。是为德政的重要方面,不可或缺。

 

二、齐家以德

 

1、后妃之德

 

《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毛诗》里把《关雎》比做后妃之德。“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我们今天也经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意思是女子在家庭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妻子的任务就是“相夫教子”,把家庭照顾好,把孩子教育好,安定后方,对家庭负责,就是社会负责。《礼记·昏义》说:“昏礼者,礼之本也。”婚姻制度看成了全部社会制度的根基。意思说的就是《关雎》用来教化天下万民与规范夫妇伦理的第一步。也就是夫妇之大德,后妃之德本。

孔夫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一个理想社会由君子和淑女组成,在个人情感之上,还有使命和责任需要担当。有了这份担当以后,一个曾经痛苦得夜不能寐的女人就可以变成端庄大气的王后。  

2、夫妻之德

 

琴瑟和鸣、埙篪合奏,意即夫妻和谐、兄弟和睦。《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埙如篪。”毛传:“如埙如篪,言相和也。”要注重夫妻恩爱,兄弟和睦,这是家庭和睦的基础和保障。《诗经》中有多首赞美夫妻恩爱、感情和谐,兄弟和睦、情谊融洽的诗作。《国风·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国风·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告诫人们要夫妻恩爱偕老,兄弟手足情深,要和睦相处,不应互相算计欺诈。做到像《小雅·棠棣》中所言“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这样才能真正宜尔室家。

 

3、孝德

 

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儿女,儿女对父母的养育恩德不能忘,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能忘。《小雅·蓼莪》中言:“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孝思或子女思念父母的心情。《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对待父母的态度,藏着儿女的修养,对待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敬重他们,要做到和颜悦色,即要“色悦”而不要“色难”,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出则忠,入则孝。有孝德者可以感化人,使人孝敬父母和长者。在兄弟国家和家族家庭的兄弟之间,“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天下之理,没有言而不答,没有德而不报。假如学生能惠于朋友、领导、同事、乃至身边的所有人,则子孙、万民都会继承此惠于朋友之美德而行于天下。

 

三、修身以德

 

1、君子之德 

天下万物皆有其法则、规律,而做人则要守礼仪、守规矩。《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生万物,秉性而有则。人与生俱来的品性则是追求善美。《烝民》诗中赞美了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仲山甫的守礼有仪,“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仲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不出格。遵从古训无差错,勉力做事合礼节。仲山甫内守礼,外有仪,是我们为人处世的理想典范。《国风·曹风·鸤鸠》中云:“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这首诗赞美了一位德行美好的君子,他的外表仪态始终如一,内心坚定有操守。《诗经》中有很多首诗篇都在倡导人们讲原则,守规矩。《大雅·抑》中有“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温和谦恭,是高尚品德的基础,倡导为人要谦恭。《小雅·鹿鸣》:“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示人宽厚不轻薄,这样的君子才是学习的楷模。

其次君子要时刻保持慎独。《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古时候居室的西北角开有天窗,日光从这里照射进来,故称屋漏。古人常设床帐在这里,此处隐秘,是无人常到的地方,意指即使在黑暗的角落里也不起坏念头,不做亏心事。《诗经》提倡的“不愧屋漏”与后人讲的“不欺暗室”义同。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要自重自律,正心修身,行为谨慎检点,心地光明,做堂堂正正的人。  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要言论谨慎,还要懂得辨识言论真伪,不盲从。《诗经》中有关慎言的诗作如《大雅·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而说出口的话,则如泼出去的水,无法挽回。《国风·郑风·将仲子》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人言可畏,重要的话要深思熟虑后再说。还要注意不信流言、谗言,要学会思辨。《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国风·唐风·采苓》亦是一首劝人不要听信谗言的诗作,遇到谗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思考,辨别分析,不能听信盲从。慎行勤勉 兢兢业业  君子修身讲究谨慎,做事情要勤勉踏实,常怀敬畏之心,同时还要注重学习。现代词语中常用的“兢兢业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等词语皆是出自《诗经》,如《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作为公职人员更要慎行勤勉,《小雅·小旻》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告诫领导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敢懈怠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2、忠臣之德  

 

统治者要有道德,才能怀柔万国。“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申伯的品德安顺而且正直,以他的美德使万邦归顺,他的善良、道德的声誉闻达四方。“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仲山甫的柔和而美善的道德,能善其动止的威仪,善其容貌的颜色,又能小心翼翼地遵守法律。“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早晚不懈怠地工作,为忠于宣王的忠君之德。

     

《节南山》 中“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赫赫,势位显赫的样子,“师”是太师的简称,而太师又是三公中最尊贵的官职,师尹即太师尹氏, 以高峻的终南山垒起的岩石起兴,显示出尹太师的地位不凡,所以尽管尹氏暴虐昏庸,百姓也只是“忧心如惔”,心生不满,却又不敢谈论。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继续说明因为尹太师的暴政,已经惹得天怒人怨了。苍天频频降下灾祸,伤亡多到不可言传,百姓哀声怨道,可是你却没有丝毫愧疚之意, 作者直指尹太师,义正言辞,批评尹太师的肆意暴虐,正是因为他的权力之大,地位之显盛,所以他给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的灾祸也是无尽大,而尹太师之所以能专权,造成这么多的祸乱,都是因为周天子的不问朝政,亲信小人。所以周天子应该亲贤臣,远小人,这样才能拯救这个国家,使得国力更加昌盛。 

 

但是只能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作者驾起了四匹公马,想要逃离这里,但放眼望去,却没有容生之地。已经没有太平的地方可以容身,但还是不愿意随便找个地方将就,他还是忘不了国家,放不下人民。“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他更加痛恨那些奸佞小人,他们争权夺利,相互厮杀,可当各自得到好处时,却又可以成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朋友。“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虽然他怨恨那些奸佞小人,但他更加怨恨君王的糊涂、无所作为。周王啊,如果你在这样糊里糊涂不听劝谏,天下不会太平,你也不能安枕的。语气诚恳,态度坚决,让人感受到这位忠臣的痛心。“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最后直接点出了他的姓名与他写下此诗的目的,“究”通纠,举发,“王讻”就是指尹氏。在尹氏声名赫赫之时,这位家父直斥其非,还在诗中写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一位多么正直、善良、忠诚的臣子啊!

 

后记:

 

学生从以德配天、修身以德、齐家以德、为政以德中阐发如何敬畏天命,如何爱民以永天受命,如何从典章制度、实行德政,以使国强民富,以及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中,诗经所给予的内涵十分丰富。学生还需要精进的学习才能从中收获更多的“德”。以上是学生关于《诗》中之德的分享,不足之处还请老师同学们指正。

 

评语:文章长于论述,所论每有深思,是以谨严为语,周详是论。条理自在其中,精思现乎其外,是以行文井然有序,独到之处,每每皆是。然至于辞章和美,文韵柔顺,则尚需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