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学院动态

国学院学子作文选之《诗经》中的家—王颢颖

国学院学子作文选之《诗经》中的家—王颢颖

 

《诗经》中的“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非常适用。古时的家,不仅仅是当今意义上的几口之家,而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通过对《诗经》的解读,我们能够从诗的细微之处了解当时的“家”。

《诗经》的解读,各家各派,众说纷纭。其中所贯穿的精神,各不相同。作为儒家经典的巨作之一,现代学者更多的是从现代文学的角度出发,解析《诗经》。但《诗经》作为经学的意义,绝不止于此。古人将《诗经》作为经去解读,比现代文学在某些程度上要更加深厚,更加地饱含深情,尤其是《诗经》当中对于“家”的深厚情感。

“家”一词,根据现代百科所查到的解释为:“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那么到底什么是家,《诗经》中的“家”是怎样的?南宋朱熹的诗学体系,在这方面讲得较为深刻透彻。所以本文谨遵朱子的诗学体系出发,以家为主旨,从四个方面入手,试图阐明《诗经》中的“家”。

 

一、家中的父子

父子,其所代指的并非单单是指父亲亲和儿子,其所代指的是:父母与子女。这是家的一部分。《诗经》中有关父子的诗,细看的话非常之多,在此仅列出代表性的诗,浅析《诗经》家中的父子。

在十五国风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中劝告的七子,是在保护母亲和自己的家。他们言辞委婉几谏,甚至全诗不显明其亲之恶。面对母亲不能自守,流于淫风,他们更多的是自责,刻责不能事母,母亲劳苦不堪,赞美母亲的伟大,试图劝勉将母亲挽回家中。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仅仅品读文字,只能看到“七子之过”。而在我们了解环境后,再去细细地品读这首诗,更加深沉的情感油然而生:七子可谓真孝矣!这样的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完美的,但是完整的。

在《雅》中,较具代表性的当属《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人民劳苦,孝子不得终养,而作此诗。《诗集传》将诗的“莪”释为“美菜”,“蒿”释为“贱草”。比的手法,更是凸显了其所蕴含的沉痛,同样《诗集传》解释其背后所蕴含的言语是:“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可怜我的父母,生我如此劳苦,而我却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每每想到这里,内心是无比的悲痛哀伤。《诗集传》记载,相传晋王裒的父亲王仪,是高风亮节之人,直率地指出了司马懿的过失之处,被问斩冤屈而死。每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都会三复流涕,感念父亲。这种情感时至今日,也能深深地打动到我们。

紧接着第三段是在深深地感怀为子赡养之责,穷独之民,生不如死。在诗的字里行间,唯有一个字,那便是:敬。“不敬,何以别乎?”第四段更是言父母之恩,如天无穷,不知何以为报。最后两章更是凸显了心中的强烈的悲恸,“我独何害”,这个害字更是加强了这种感情,与孝子而言心中满是为何单单我不能为父母养终,为何单单我要遭此害!

结合上文,我们可以从具有代表性的诗篇中,浅略地从中提取到一个最为关键的信息,诗经中的家,第一的关键词也就随之浮现,那便是孝。

 

二、家中的兄弟

兄弟,这个词语在“独生子女”的时代,好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意更多的是被引申为了,朋友之情,称兄道弟。当我们将镜头转向《诗经》中所描绘的兄弟,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其所蕴含的情感,是否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十五国风中,最具代表性的诗篇当属《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诗集传》对于这首诗给出的背景是:“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词。”本篇分为两章,反复咏唱:那棵孤零零的赤棠树,它枝繁叶茂。举目无亲的我,一人行走在这道路上。(暗喻自己还不如一棵赤棠树)怎会没有与我结伴之人呢?他们都不如我的亲生兄弟啊!那行路之人啊,为何不见我孤零而闵呢?为何不见我无兄弟而怜助于我呢?

全文好像没有提及兄弟之见应有的情感,而是用更多的笔墨来描写无兄弟的孤苦伶仃》但是通过文字的力量,我们又仿佛可以清楚的看到兄弟之间是互相帮助的,是真真的有爱的,是温暖的。通过诗词的描写,我们也可以大致的得知,这首诗的背景,更有可能是战乱或饥荒之时。《道德经》中讲“六亲不和,有孝慈”,而这篇《杕杜》是在告诉我们“独行踽踽,念兄弟”。

大小雅当中对于兄弟的描写,与国风中的不太相同,更多的是宴饮之时真情实感的表达。但在情感的方面,《诗经》中的诗篇,却又高度的保持一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棠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这句诗开宗明义,向我们表达了其核心主旨:“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句话看似平常,却又是那么地深刻。作为本篇的主要思想,可以说是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最真切的道理。紧接着三句诗,向我们活泼泼的展现了兄弟最真实的写照:先是描写了死丧之危之时,只有兄弟会不畏惧而相与为恤,明兄弟之情。接着言急难之时,朋友也只能是爱莫能助,力不相及,所谓“乡邻有斗者,虽披发缨冠而往救之,惑也。”,觉得很真实的是下面这一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当兄弟之间设有不幸斗很于内,在面对外侮之时,会齐心协力,共同对抗敌人。这说的不仅现实深刻且深入人心,不管过了多久都可以从文字当中读出,真情实感的流露。第五章在安宁之后,兄弟反而不如朋友,至亲为路人,人道几息矣。最后两章都在反复申告兄弟之恩,尽说人情。

这首诗反复在将朋友不如兄弟,难道是对朋友的轻视吗?恰恰相反,更因为是重视,所以才会拿来对比。为什么会这么讲呢,我们都知道,儒家所讲的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有亲疏之别。也就是《大学》中讲道的,“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论语》中的“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也就是要正人伦,要亲其所亲,疏其所疏。而如果一个人连其本都不能做好,何以去面对那复杂的社会呢?《诗集传》中,东莱吕氏讲:“虽曰厚于朋友,如无源之水,朝满夕除,胡可保哉?”是很深刻的了。同样全诗第五章“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诗集传》将这一章释为“悖理之甚”。我们都知道《诗经》中情感的表达是很真诚的,而朱子这一言论不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啊,是失常之事。这章讲的是现实的事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克服。克服这些会限制你的,不应当的情感,而后去真正的不失其情。

结合这两篇诗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甚至体会到兄弟之情的至深至切,而这也包含了经典的力量。而在这同时,也不禁考试思考,身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与人交往的情感是否如那无源之水一般?儒家从来讲的都是由近及远的情感,而当今社会上,“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之人比比皆是,家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关乎情感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要怎么解决呢?从哪里入手呢?我想,《诗经》早已给出了一切问题的答案。

 

三、家中的夫妇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对于夫妇的描绘,大多概括在十五国风当中。而这类诗,在《诗经》情况也较为复杂,我们暂且从三个角度出发,来试图理解《诗经》中所描绘的,家中的夫妇。

1.平民百姓

“正风”中,所呈现的夫妇是美好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所讲的不仅仅是女子之德,更是“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社会家的合礼,家的和睦。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看似平平无奇的诗句,背后也饱含深情。试想这样的画面,家室和平,妇人们相安无事,相互陪伴采撷芣苢,乐不可支唱起了歌谣。《芣苢》全文虽然没有一个夫妇,但是又好像为我们生动活泼的重现了,其背后的喜乐,幸福。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汝坟》更不用说了,表达了对丈夫行役而归的喜悦和思念。“惄如调饥”,更是将这种思念的焦灼,难以忍受的情感描写的淋漓尽致。

最后的“虽则如毁,父母孔迩。”可见其在至喜之时,无情爱之狎昵,不忘尊君亲上。这又让我们看到了家中的大爱。

“变风”中,整体上来看,夫妇就与“正风”中的不相同了。“变风”之首的便是《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柏舟》的情感,不再像前文的喜乐和平,而是出现了忧。“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先是自家兄弟之间,无人愿意帮助她。“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可见家中妻妾尊卑之序已失其常。可见在诗的背后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构成这一切的因素较为复杂,是兄弟的冷眼相对,是妇人遇人不淑,还是这个丈夫不能修身齐家……可见并非是一人一事所导致的,身处“变风”的背景下,或许这就是当时“夫妇”之情和“家”最真实的写照。

同样的思征夫,“变风”中的情感也大不相同,以《伯兮》为例: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开篇点题君子之才美,为王前驱。紧接着“首如飞蓬”,让我们可以从描写的样貌体会到思念的深厚,与此同时也会引发我们的思考:这“变”在何处了?《诗集传》中,范氏曰:“是以治世之诗,则言其君上闵恤之情;乱世之诗‘则录其世家怨思之哭以为人情不出乎此也。”虽然“首如飞蓬”很形象,很真实,也让我们得知了这位妇人些许的消极情感。但我们知道,而家中应有的环境,夫妇之间的情感,不该是这种极度消极的,不应是“谁适为容?”而后将自己的生活不管不顾,只想着那位征夫,好像在现实中中见不到,人生就索然无味。后两章“甘心首疾、使我心痗”更是悲痛欲绝。而通过《伯兮》与《汝坟》相比,后者显然更有积极的,生活的态度,情感也并不狎昵。所以家并非只有情与爱,更是要与礼制相结合。

2.天子诸侯

之所以将天子诸侯之家单独列出,是觉得其中对于家的情感,较之于平民百姓之家要深刻得多。它不再是家族情感的体现,更是当时社会的引导和呈现,如前文平民百姓之家中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都是源于这里。

如国风中“正风”与“变风”,其中平民百姓之家差异巨大的因素,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上位者行为。《大学》中讲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在现实意义当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诗集传》在《周南》最后讲到,虽然看似在讲后妃之德,但主要的还是能从中看到文王身修家齐之功。最典型的当属《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有圣女姒氏以为配。全诗文辞优美,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是“发乎情,止乎礼”。其最后两章,更是见其婚姻之礼正。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子说:“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在“正风”所讲到的平民百姓之家,是受文王之化,家齐国治之效,所以才会如此的风气。显然“变风”中出现的不好的家风,乃至于“变风”之国的灭亡,与在上位者的家风是正比的。如《鹑之贲贲》: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诗集传》释这首诗的背景为:宣姜与公子顽非匹偶而相从,卫人以惠公之言刺之:这个人无良的程度啊,连鹑鹊都不如,我反以为他是我的兄长。范氏曰:“卫诗至此,而人道尽,天理灭矣。中国无以异于夷狄,人类无以异于禽兽。”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

3.不成之家

上面的家,尽管各不相同,但好在是家。在《诗经》中,同样出现了不成之家的现象。如郑卫之风中,大量出现淫诗(朱子所界定的),家风大不相同。如《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与前面的诗歌相比,本诗的情感有些许的荒谬。妇人望其与私者而不来,故疑丘中有麻处,复有与之私而留之者。

还有《山有扶苏》的淫女戏其所私者: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所讲述的无不是违礼私通之人,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家”,符合礼制的夫妇。他们的感情也许非常真挚,但是与“正风”相比,与合礼之家相比拟,这个“真挚”中夹杂了太多不该有的欲。

 

 

四、先祖及祭祀

尤其是《大雅》开篇所讲述的周朝建国历,不仅是周家的家族传承,更是周朝的命运脉络,如《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

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本诗周公追述文王之德,周受命代商,戒成王以史为鉴,效法文王。所以《大雅》更多是追溯祖先之德,敬畏上天,而后警戒当朝君主,在上位者要珍重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不仅仅是对于在上位者的小家,更是对于一整个天下国家的责任感。而《颂》更多的是歌功颂祖,如《清庙》:

於穆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其助祭者,皆敬且和;执事者,无不执行文王之事。而这也是对家最好的态度。在上位者不忘先祖,祭祀歌颂,无不是对先祖的崇敬,因此家可以不仅仅是人与人的情感这么简单了,它更多的是一种担当一种传承。

 

五、结语与思考

相信到这里我们或多或少地不免有些体悟,当今社会的家,与我们前两节所看到的,并非是一个概念。如今更多的是对于当今社会,“家”的定义似乎被混淆,甚至是将它和房子划成了等号。提起家,我们更多的是想到那个居住的小天地,对于家更深层次的理解,不知何时渐渐地被淡化。虽然《诗经》当中很少提及家的概念,但在我们阅读经典本身之后,就会恍然大悟:这就是家!

在解读完《诗经》的“家”后,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对“家”有了重新的认识,而《诗经》的某些意义意义,不正是给予我们指导和方向吗?试看我们当今在家中的行为、对家的态度、以及家中的情感,有多少是我们需要去体会,去仔细琢磨的。

 

评语:文章不离于道,有所准绳。条理清晰,气象初备。言则有据,论则有本。体察细微,温情脉脉。能于文中体会《诗》之温情,体悟“家”之温暖,此亦《诗》之所以为《诗》者也,实乃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