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学院动态

国学院学子作文选之《诗经》中的父子之道—詹梦杨

国学院学子作文选之《诗经》中的父子之道—詹梦杨

 

《诗经》中的父子之道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部《诗经》代替千古流光诉说了所有那些未曾开口的故事让我们窥见古人的文明延续未来的火炬。中国有《诗经》中国便有一片纯净的天空篇篇诉说着最纯真的人性之美不经勾勒却胜似点染在每一颗千年之后的心脏中蓬勃跳动。

——题记

 

《诗经》道尽人间最真挚的情感,而维系这些情感的架构其实都离不开儒家所提出的五伦。五伦中,有父慈子孝,有明君贤臣,有同气连枝的兄弟,有连理比翼的夫妇,还有惺惺相惜的朋友。其中,只有父子与兄弟属于天伦关系,那是血浓于水的情感。

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间的那一刻,直接面对的关系便是父母双亲,那是与我们骨肉相连最亲的亲人,所谓“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我们大概都曾偷偷有:要长成父亲一样高大的梦想、和离开妈妈怀抱便要苦恼的过往。而对于父母来说,从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步履蹒跚,“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他们忍受了多少痛苦,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可即便如此,只消孩子一声啼笑,便觉得一切都值得。可见“父子之道”是所有人自然的天性。于子女,父母是赖以依托的天地;于父母,子女是精神生命得以延续的箭矢。

“父子之道”的定位大抵有二:1.“父子”属于五伦之一,广义的来看即指代了父母与子女这一整个关系网。2.父子这一伦所反映的道德情感即——慈与孝。比如“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这一句,本身就是互文见义,反映了父母双亲生养“我”的不易,同时也反映了“我”对父母的追思感怀。

在这范围内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读《诗经》中的父子之道,分别是恩重难报、怨或不怨、孝子行役,最后略带提及诗经中孝道在政治上的实施——以孝为教。

 

一、父母恩重难报

提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恐怕就是穷尽终身也难以为报,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说到:“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故,人生只剩归途。”而《诗经》中就有这么一首抒发失去双亲的孝子自恨再也不能终养父母的诗,它就是令千古人子无限感慨的《小雅·蓼莪》,值得我们重点品读。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莪,俗名抱娘蒿,源于它的茎抱主根而生,像是孩子依偎、承托着母亲的形象。这名意为:那长得高高壮壮的是莪菜吗?不是莪,只是一般的蒿草。借物起兴,连植物都晓得抱根而生,我一想起父母,就为自己无法终养他们而惭愧。可怜啊,我的父母!为了生养我而辛苦劳作。第二章改变两字,重申此意。接着: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以瓶喻父母,罍喻子,瓶罄罍耻比喻父母死而我独生为可耻。我这样的“穷独”之人,还不如死去的好。是啊,人生在世,谁不仰仗着高大的父亲?谁不愿依偎着温柔的母亲。然而父母已逝,我失去最后的支柱,一出门就怀着忧愁,入了门又像还没有到家。没有了父母,家怎么算家呢?第四章是重点,前后八句一气和成,无限哀痛: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连下九个“我”字,体念至深。意思很清楚:父母生我养我,抚爱我,照顾我拉大我,教育我,思念我,叮咛我,出入都怀抱我。想要报答这样的恩情,连昊天都无法穷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就算天地再大,也没有我容身之处。生活在南山险峻的艰苦中,听那暴风呼啸,联想别人都生活得很好,唯独不能终养父母的不幸。

全篇渲染了一幅孤子思亲、无可挽回的悲惨图。同时也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的人们,是把父母在世当做一个人最重要的资本的,虽然父母的恩情终身难以为报,但父母尚在,一切努力一切成就才能有的放矢。

《蓼莪》的生动意象语言,感动了后世无数的读者。朱熹《诗集传》在此篇后文记载:“晋王裒以父死非罪(裒父王仪被司马昭所杀),每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胡承珙《后笺》记载:唐太宗生日时,想到自己在这一天要承欢膝下而永不可得,就口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诗。”严粲《诗辑》中说:“呜呼!读此诗而不感动者,非人子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顾念亲情,思念父母之恩,在由近及远推广出去,就不会偏离人生正途太远了。 

 

二、孝顺的协调性

人应该孝顺,但这并不表示父母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宋朝学者罗仲素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如果是指“父母无不爱护子女”,则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是指“父母的作为都对”,则未必尽然。父母是众多百姓之一,也有智愚之分与贤不肖之别。那么,万一自己的父母出现了偏差的作为,子女又该如何呢?

孟子曾在与高子的一则辩论中提出对诗经中《凯风》和《小弁》的精辟论点:“凯风,亲之过小者也”,故不怨;“小弁,亲之过大者也”,当怨。

首先看《凯风》何以谓之“亲之过小而不怨”。诗的背景是卫国的一位母亲有七个孩子,这七个孩子可能是同母异父,他们想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却仍不能从精神和物力两方面使母亲安定家室。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前两段以长养万物的凯风起兴,比喻母亲养育七子,劬劳又圣善。表达了七个儿子感念母亲的辛劳,但又自觉无法安慰母心而深表自责的心情。后两段用婉词几谏的方式,看似没有一言涉及母亲的过错,却字字泣血,把母亲不能安定家室的过错都归结于自己事奉不周: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意为:寒泉犹能够润泽一方水土,黄鸟悦耳的鸣声能够愉悦人心,而我的母亲有我们孩子七人,却个个不顶事儿,不能安慰母心,反使母亲劳苦至此。此诗的表达温和婉转,非但没有抱怨之辞,反而多是七子的自责之语。符合《论语》中所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事亲准则。

其次是《小弁》,《小弁》相传是太子宜臼被废时所作,讽刺幽王另立新欢,又反过来废黜申后、放逐自己的怨刺诗。

 

弁彼鸴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穀,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不同于《凯风》的温柔敦厚、婉词几谏,《小弁》全诗的怨刺意味十分浓重,但若去契会了作者的哀怨痛切,每个人都会为之动容。前面两章先以呼天自诉总起,不知自己如何得罪了天,要受这样的苦!“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并以乌鸦归飞、周道茅塞的景象为背景,触目惊心,为第三章入题渲染了气氛。 三章是全诗中心:没有孩子会不愿敬仰父亲,依恋母亲,难道就我不是父母的亲生血肉?可正是我的亲生父亲,狠心让我们骨肉相离。点明了失去双亲而无所归依的主题。第四五六七共四章反复申言被放逐的原因和由此造成的痛苦,但四五两章用兴和比正面抒写心中的忧苦,六七两章却用兴和比反面形容父亲的寡恩,用意虽同而章法略有变化,主要叙述了父亲因听信谗言未能详察真情而造成父子相离的后果。

通过《凯风》和《小弁》的对比,亲有小过,则念及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伤及亲情,亲有大过若再无动于衷就是自己把亲情变得形同陌路了。不可否认在极少数情况下,父母会对子女失责,所以《小弁》的忧思哀怨,是亲近自己所当亲近之人。亲亲,仁也。由此可见,孝是发自人子内心的真情实感。其实,无论怨与不怨,都要把握“思无邪”的要旨,真挚诚恳的情感往往比一成不变的规则要合乎人性得多,所谓“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便是儒家对亲情乃至所有情感的可协调性原则。

 

三、游子思亲

最后一类,也是《诗经》中表露孝心的最多一类,即在“征役诗”中提及思念家中父母,在这种无法通过实际行动尽孝、同时也相隔遥远的情况下,诗人所表达对父母亲的感情就更为直接、热切地多。

比如《鸨羽》中三叹“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意为:王事没有止息,不能回家种黍稷。种黍稷做什么呢?接着就感叹:“父母何怙?”没有我在家维持生计,父母要靠什么养活啊。

再如《四牡》亦是四叹“王事靡盬”,表达出征前举步维艰的心境,无他,还是因为“不遑将父”、“不遑将母”,一想到不能对家中父母尽反哺之私,内心就无限伤悲。因为有大义,所以必须要为国出征,这是忠;而作为人子心中也有私恩,所以一定要把这份情怀、这份不得以反馈于父母,这是孝。

最后一首《陟岵》同样是诗人在役地思家,但他不直说自己的望乡之情,却想象父母兄弟在家中思念自己而再三叮嘱的情景: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诗人登高望亲,先是想象父亲对自己说:我的儿子去服役了呀!日日夜夜都无休无止,希望保重你自己啊,早些回家别再搁滞了。第二三段换作想象中母亲和兄弟叮嘱自己,叮嘱的话语只换三字,整体来看,父母兄弟对自己的期望无非两件事,第一保重自己,第二早日平安归来、勿忘家亲。诚然,父母兄弟对自己的期许无从得知,诗人却用他的至诚至孝感通了亲人心中所想,虽然远在征途,却从来不忘父母之志。

 

四、以孝为教

诗经在用于政治教化、价值引导时,最普通有效的方法就是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在世道还不稳定,需要人民重振旗鼓的时候,宗族观念的维系就显得格外重要。《大雅·文王》在缅怀周文王取代商朝而获享天命时,鼓励臣民尽忠职守以维持天命,所说的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即:可不念及你们的祖先,好好修养你们的品德吗?到了幽王,国家陷入危亡之际,则有《大雅·瞻卬》呼吁:“无忝皇祖,式救尔后。”亦即:不要辱没您的祖先,使子孙蒙受福荫。再如乱世之时《小雅·小宛》中兄弟相互告诫,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早起夜眠、勤勤勉勉,才对得起我们的父母。

再如,在约束男女有别的道德规范上,古人讲求婚姻中父母之命不可违,所谓“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鄘风·蝃蝀》在规戒男女私奔的乱象时,所说的是“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提醒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奔的男女们:女子私自出嫁,是疏离了父母兄弟的行为。《郑风·将仲子》中的女子在婉拒仲子时就说到:“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虽然我对你有些好感,但是父母的教导更为可畏呀!可以说是亮出了自己要无愧于父母的底线。

这些都是提醒人们要常想到父母与祖先,告诫百姓不可因为自己的恶劣言行而让先人蒙羞。这些言语的力量就如同:假如有个人在一蹶不振时,旁人提醒他:“你看看自己这样对得起你的父母吗?”一般,犹如当头棒喝。孝本身就是不以价值为衡量的道德情感,只消一句提点的话语,便如春风化雨,有着唤醒人们内驱力气可能,毕竟麻木之人也曾柔软,薄凉的世道也曾温暖……

 

以上基本便是《诗经》中涉及父子之道的全部内容,篇篇都感人肺腑,只是,《诗》三百篇,有关父子的内容只占了其中三十分之一,似乎怎么说来都有些荒谬,据笔者统计,五伦的题材中,《诗经》各篇目涉及君臣60篇,夫妇50篇,兄弟9篇,朋友8篇,父子只有6篇(其中两篇主写行役)。

那么为何“父子”这么重要的题材在《诗经》中却鲜少直接描述?即便有,也没有纯粹的赞美之辞,而多是现实不尽人意之后的感慨、怨慕呢?

首先我们看诗经中写的最多的君臣和夫妇,这两者都属于人伦,是由主观意识选择而联系起来的,这种主观意识的选择中会掺杂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比如君选择臣要考虑他的才能品德,择优任用,夫妇之间要考虑门当户对,自己的心意和两家人的意见等等……所以这种选择带着一定的目的性,又正因为它的复杂性,便有很多角度可以进行抒发,或赞美或讽刺,或期许或斥责。

而关于父子,它本身便是一种天生注定的关系,因此更加质朴、单纯,《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前篇的《小弁》也有感慨“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中国人讲求天性使然,无论是子孝还是父慈都是自然流露的,似乎没有必要刻意去歌颂赞美,反而只有在少数不同寻常的背景下才会通过写诗来抒发。再者,以中国人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和诗经文化温柔敦厚的特征,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更愿用实际行动默默付出,即便如此还时常反省自己做得不够,又怎会有闲情逸致高歌赞颂这早已深入骨髓的习惯。我们看上述各篇,表现出来的情感氛围也全都是忧思哀怨,读完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大凡物不得其平而鸣”,《蓼莪》的追悔不已,《凯风》的惶恐不安,《小弁》的痛心疾首,《陟岵》的忧深思远,都不是在父母子女享天伦之乐、膝下承欢的正常情况下写出的。大舜也曾因得不到父母的喜爱而号泣于旻天,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平之鸣,使得这些篇目更加发人深省、至深至切。

四书引导人以正确的规范,而《诗经》总能引发人的审美情操,这种情操造就了温柔敦厚的性情与作风,也把孝道默默地浸润入每一位中国人的生命深处。

詹梦杨  2022.3.8

 

评语:文章气象已备,思虑精研,文气蕴乎其中,辞章发扬于外。行文雅正而不失柔美,论述笃定而犹有谦和,故能持道以御篇,驰思以为论,每有深解,则感人至深,粲然可观者,在在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