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学院动态

国学院学子作文选之《诗经》概述—王颢颖

 

国学院学子作文选之《诗经》概述—王颢颖

 

《诗经》概述

 

一、前言
本篇诗经贯通,谨遵朱子诗学体系,依次将十五国风、雅、颂,将诗经分篇概论。首先在总结诗经前,我们不妨将《诗集传序》仔细品读,而后再迈入诗经的大门。 《诗集传序》(选)

 

“诗何为而作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於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 “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 

 

“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 “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於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於言者,乐而不过於淫,哀而不及於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於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师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於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侧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尤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於天下,天道备於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於雅以大其规,和之於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於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性情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


二、国风


“国风。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1.周南

周、国名。南,南方诸侯之国也。......周公相之,制作礼乐,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筦弦,以爲房中之乐,而又推之以及于郷党、邦国,所以著明先王风俗之盛,而使天下后世之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皆得以取法焉。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

 

关雎:文王有圣德,圣女太姒配之,诗人见而乐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葛覃:后妃勤俭,嫁而孝不衰于父母。

卷耳:君子不在,后妃思之,可见其贞静专一。

樛木:后妃待下无嫉妒,众妾乐德称愿。

螽斯:(同上)侧重子孙众多,有德而有福。

桃夭:文王德化,时女子贤而宜其室家。

兔罝:文王德化之盛,罝兔之野人,其才可用。

芣苢: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相采芣苢。

汉广:文王之化,自近而远,变而不失正,求女不得,不违礼制。

汝坟:汝坟妇人喜君子行役而归,言其未归之思。

麟之趾:后妃仁厚,子孙亦仁厚。

 

2. 召南

言自天子之国而被于诸侯,不但国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言自方伯之国被于南方,而不敢以系于天子也。

 

 鹊巢:婚姻之事,男可修身齐家,女子专静纯一。

采蘩:诸侯夫人,诚敬祭祀。

草虫:诸侯大夫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而思君。

采蘋:南国大夫妻能奉祭祀。

甘棠:召伯布政于南国,舍于甘棠,后人思德,不忍伤树。

行露:南国尊教从化,革淫乱之俗,女子自守如此。

羔羊:南国在位者节俭正直,诗人美其衣服有常,从容自得。

殷其雷:南国君子在外,妇人思念,劝归。

摽有梅:南国女子自守,惧嫁不及时。

小星:南国夫人无妒忌之行,贱妾安命。

江有汜:嫡不与之偕行,媵见江水有汜,无怨而抒情。

野有死麕:女子贞洁自守,不为强暴所污。

何彼襛矣:美王姬知敬且和,以执妇道。

驺虞:南国诸侯泽及物者甚广。 

二南皆为“正风”,所谓“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於言者,乐而不过於淫,哀而不及於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

“文王之化、始于关睢、而至于麟趾、则其化之入人者深矣。形于鹊巢、而及于驺虞、则其泽之及物者广矣。盖意诚心正之功不息而久、则其熏蒸透彻融液周编、自有不能已者。非智力之私所能及也。故序以驺虞、局鹊巢之应、而见王道之成。其必有所传矣。”

周南:并非专美后妃之德,而是从隐微之处,引出了这些成就无不本于文王之德。也为国风全体做出了应有的风化。是一个良好的表率,而这也反映出来人民生活幸福,才会有余力来歌颂君主。

召南:言国君大夫被文王之化,国君能被文王之化于其国,文王明德新民之功。更加点明了君主的重要性,修身而后天下平。

 

3. 邶风

“邶、鄘、卫”三国名。......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邶、鄘不详其始封。卫则武王弟康叔之国也。卫本都河北朝歌之东,淇水之北,百泉之南。其后不知何时并得邶、鄘之地。......但邶、鄘地既入卫地,其诗皆为卫事,而犹系其故国之名,则不可晓。而旧说以此下十三国皆为“变风”焉。 

 

柏舟:妇人不得夫,以柏舟自比,言其无所依薄,泛于水中而已。

绿衣:言绿衣黄里,比贱妾尊显,正嫡幽微,使不能自已。

燕燕:庄姜送戴妫,以先君之思勉我,使我念之不失守。

日月:庄姜不见答于庄公,呼日月而诉之。

终风:言庄公狂荡暴疾,如终风且暴。

击鼓:卫人从军者,自言其危苦。

凯风:有七子之母不能安室,其子作诗自责。

雄雉:君子从役于外,妇人忧思之。

匏有苦叶:刺淫乱,言男女之际,当量度礼仪而行。

谷风:妇人为夫抛弃,叙悲怨之情,怨之深也。

式微:黎候失国寓于卫,其臣劝归国。

旄丘:黎之君臣流离琐尾,卫之诸臣不见救。

简兮:贤者不得志,仕于伶官,自嘲如此。

泉水:卫女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不得。

北门:卫之贤者,处乱世,事暗君,不得其志,故出北门。

北风:国家危乱将至,欲与相好之人去而避之。

静女:得女子信物 ,淫奔期会之诗。

新台,二子乘舟:国人刺卫宣公,欲自娶其子之妻。 

 

4. 鄘风

柏舟:卫世子死,父母欲夺嫁其妻,共姜守义自誓。

墙有茨:王室闺门淫乱,诗人作以刺之。

君子偕老:宣姜不善如此去,不称有如此之服饰。

桑中:卫俗淫乱,世族在位,相窃妻妾。

鹑之奔奔:刺宣姜与顽非匹偶而相从。

定之方中:美卫文公营立宫室,富盛其国。

蝃蝀:蝃蝀为比,言淫奔之恶,人不可道。应自守其贞信。

相鼠:鼠尚有皮,人不可无仪。

干旄:卫大夫乘此车马,招纳贤士,复兴卫国。

载驰:许穆夫人念故国覆亡,赋诗以言志。

 

5. 卫风

淇奥:卫人美武公之德。

考槃:美贤者隐处涧谷之间,自誓不忘此乐。

硕人:美卫夫人庄姜。

氓: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道悔恨之意。

竹竿:卫女嫁于诸侯,思归宁而不得。

芄兰:言其童子不知长于我。

河广:桓公夫人,归卫思襄公,义不可往。

伯兮:夫久从征役,妇人思之。

有狐:国乱民散,时寡妇欲嫁鳏夫,忧其无衣。

木瓜:赠微物,报重物,欲长以为好。 

 

“卫国地滨大河,其地土薄。故其人气轻浮;其地平下。故其人质柔弱;其地肥饶,不费耕耨,故其人心怠惰;其人情性如此,则其声音亦淫靡。故闻其乐,使人懈馒,而有邪僻之心也。”

从总结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与正风不同,朱子所论的淫诗从这里起始。其实通过每篇诗的总结,我们更多地是看到了诗人、百姓,对于在上位者的极度不满。同样通过这些,也可以看出尚有文王之化存焉,只有在上位者,是昏庸的,百姓尚有一丝正风之气。但同样,与正风对比,对于讥讽君王这样的行为,也是人民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对于贫苦荒乱国家的极度不满。侧面的告诉后人,君主应该要具备什么,在意什么。万不可放纵自己的私欲,逞一时之喜乐,误天下之苍生。

 

6. 王风

王谓周东都,洛邑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徒居东都王城。于是王室逐卑,与诸侯无民故其诗不称雅而称风。然其王号未替也。故不曰周而曰王。

 黍离:周室东迁,故都凄凉。

君子于役:大夫久役,室家思之。

君子阳阳:夫归安于贫贱自乐,先王之泽!

扬之水: 畿内之民戍之而怨思。

中谷有蓷:荒年饥馑,室家相弃,妇人览物悲叹。

兔爰:周室衰微,诸侯背叛,君子不乐生。

葛藟:世衰民散,流离失所者叹之。

采葛:淫奔者托采葛以行,言思念至深。

大车:周衰,大夫仍有刑政治,淫奔者畏之。

丘中有麻:妇人望其私者不来,疑丘中有麻处,私者留之。

 

 自王风始,就是周朝东迁之后,讲述了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民不聊生,世道衰微。虽然周衰,但是从部分诗歌中可以看到,仍有当朝官员执刑理政,仍有周朝气象在,但大多已经有些变了。 

 

7. 郑风

郑,邑名,本在西都畿内咸林之地。宣王以封其弟友为采地。后爲幽王司徒,而死犬戎之难。是为桓公。其子武公掘突,定平王于东都。亦为司徒,又得虢、桧之地。乃徙其封,而施旧号于新邑,是为新郑。咸林、在今华州郑县,新郑即今之郑州是也。其封域山川、详见桧风。

缁衣:周人爱郑桓公、武公无已。

将仲子:女子劝男子勿越墙,怕遭人指点。

叔于田:国人爱段,言其无人能敌。

大叔于田:言段善御,国人戒请叔勿习,恐其伤身。

清人:郑文公恶高克,使清邑之兵御之。久而不召,师散而归。

羔裘:言服羔裘之人,能以身居所受之理能。

遵大路:淫妇遭弃,揽袪留之。女曰鸡鸣:贤夫妇相警戒。

有女同车:淫奔之诗。

山有扶苏:淫女戏所私者。

萚兮:淫女之词,和与所私者。

狡童:淫女见绝,而戏人之词。

褰裳:淫女谑所私者丰:妇人悔始不之不送,失此人也。

东门之墠:室迩人远者,思之未得见之词。

风雨:风雨悔冥之时,淫奔者见而心悦。

子衿:此淫奔之诗。扬之水:淫者谓勿信人诳汝之言。

出其东门:诗人出东门,见淫奔之女,作此诗。

野有蔓草:男女相遇,愿邂逅。

溱洧:淫奔者自叙,欢乐相见。 

 

朱子讲郑风多为女惑男之诗,淫诗这一定义看似于论语中孔子对于诗“思无邪”的冲突,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朱子解出了其中被忽略的男女之情。而后再从礼制的角度,理的角度看诗经,以无邪之思,看有邪之思创作的诗歌。立此存照,以儆效尤。

“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故夫子论为邦,独以郑声爲戒,而不及卫,盖举重而言,固自有次第也。” 

 

8. 齐风

齐、国名。本少昊时,爽鸠氏所居之地。在禹贡为青州之域,周武王以封太公望。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太公,姜姓。本四岳之后,既封于齐。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民多归之。故为大国。今青齐淄潍德棣等州,是其地也。

 

 鸡鸣:贤妃心存警戒,告君早朝。

还,卢令:猎者相称誉。

著:齐俗不亲迎,女始见其俟己。

东方之日:此女蹑我之迹而相就。

东方未明:刺其君兴居无节,号令不时。

南山:刺襄公文姜而行邪行,刺鲁桓公无能。

甫田:戒时人厌小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

敝笱:齐人言庄公不能防闲文姜。

载驱:齐人刺文姜乘此车而会襄公。

猗嗟:齐人极道鲁庄公,威仪技艺之美如此,刺其不能以礼防闲其母。

 

 通过齐风的解读,虽然有警戒之词,但是大体的诗歌,还是给人礼仪制度渐渐消退之意。不仅是从田猎之事看出礼仪的消亡,更是在上位者和百姓可见齐国是如此。天下大乱,极少人知道自己行为的是非对错。

 

9. 魏风

魏国名。本舜、禹故都。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其地陿隘,而民贫俗俭。盖有圣贤之遗风焉。 

 

葛屦:刺魏人褊急。汾沮洳:刺俭不中礼。

园有桃:诗人忧其国小而无政。

陟岵:孝子行役,不忘其亲。

十亩之间: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朝,思与友归农圃。

伐檀:诗人叹真能不空食者。

硕鼠:民困贪残之政,比大鼠害己。

 

魏国可谓是小国,土地狭隘,物资匮乏,战争更是让百姓无法生活。通过魏风可见,当时仍然有人忧国家危乱,同样也反映出了当时魏国政治不明。

 

10. 唐风

唐,国名。本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大行恒山之西,大原大岳之野,周成王以封弟叔虞为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爕乃改国号曰晋。后徙曲沃。又徙居绛。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焉。其诗不谓之晋而谓之唐,盖仍其始封之旧号耳。

 

 蟋蟀:唐民勤俭,不敢休。务闲之时,燕饮为乐,不忘其职。

山有枢:答前篇之意,不可不及时为乐。

扬之水:晋国内乱,国人叛而归桓叔。

椒聊:美君子如椒聊。

绸缪:男女失时,后得婚姻之礼。

杕杜:无兄弟者,伤其孤特,求助于人。

羔裘:对羔裘之人的不满。

鸨羽:民从征役,不得养父母。

无衣:武公赂王请命。

有杕之杜:好贤之人,恐不足以致之。

葛生:夫久役无归,妇无所依。

采苓:刺听谗之诗。 

 

唐风民风淳朴,但思虑过多。虽然大的形势并不是很好,但是在变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丝忠厚之意。对于父母的赡养,对于听馋的憎恨,对于昏姻之礼的完备。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其所存之善。 

 

11. 秦风

秦,国名。其地在禹贡雍州之域,近鸟鼠山。初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赐姓嬴氏。......平王东迁,秦仲孙襄公以兵送之。王封襄公为诸侯,曰:“能逐犬戎,即有岐丰之地。”襄公遂有周西都畿内八百里之地。至玄孙德公,又徙于雍。 

 

车邻:秦始有车马寺人,与君共燕乐你。

驷驖:秦车马之盛。

小戎:襄公率人征西戎,国人皆无所怨。

蒹葭:秋水方盛,在水一方之人,不可得。

终南:秦人美其君。

黄鸟:子车氏殉秦穆公,国人哀之。

晨风:夫不在而念之。扊扅之歌。

无衣:秦俗强悍 乐于战斗,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

渭阳:秦康公送别舅父。

权舆:贤者每食念无余,不能继其始。

 

 秦风特征较为明显,其车马之盛,征伐之壮烈,好战之民俗,尚勇之风,映入眼帘。

 

12. 陈风

陈,国名。大皥伏羲氏之墟。......周武王时,帝舜之胄,有虞阏父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元女大姬妻其子满,而封之于陈。都于宛丘之侧。与黄帝、帝尧之后,共为三恪,是为胡公。大姬妇人尊贵,好乐巫觋歌舞之事。其民化之。

 

宛丘:国人刺人陈、国名。常游宛丘之上,有情思,无威仪。

东门之枌:男女聚会歌舞,赋其事以相乐。

衡门:隐居自乐,无求者之词。

东门之池:男女会遇之词。

东门之杨:男女期会负约不至。

墓门:国人知其不良而不改。

防有鹊巢:男女有私,忧或间之。

月出:男女相悦相念之辞。

株林:民相与语,灵公淫乎夏姬。

泽陂:有美一人不可见,涕泗滂沱。 

 

陈风,可见其君主不作为。男女夫妇之诗由多,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其间也为淫诗,不正之风。

“东莱吕氏曰,变风终于陈灵。其闲男女夫妇诗,一何多邪。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正风之所以为正者,举其正者以劝之也。变风之所以为变者、举其不正者以戒之也。道之升降,时之治乱,俗之污隆,民之死生,于是乎在。录之烦悉、篇之重复、亦何疑哉。” 

 

13. 桧风

桧,国名。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闲。其君妘姓。祝融之后,周衰为郑桓公所灭,而迁国焉。今之郑州即其地也。苏氏以为桧诗,皆为郑作。如邶鄘之于卫也。未知是否。

 

 羔裘:诗人忧桧君好洁衣服,不强于政治。

素冠:庶几见行三年之丧。

隰有苌楚:乱世人民忧苦,叹不如草木。

匪风:周室衰微,贤者忧叹。

 

 可见其礼崩乐坏,百姓劳苦,时政不明,世道衰微。

 

14. 曹风

曹一之十四。曹、国名。其地在禹贡兖州陶丘之地、雷夏荷泽之野。周武王以封其弟振铎。今之曹州即其地也。 

 

蜉蝣:刺诗人玩细娱,忘远忧。

候人:刺君远君子,近小人。

鸤鸠:美君子用心均平专一。

下泉:王室陵夷,小国困弊,念周京。 

 

可见时世在上位者不能政治,亲佞远贤,世衰道微,人民劳苦。

 

15. 豳风

 

豳一之十五。豳、国名。在禹贡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武王崩,成王立。年幼不能涖阼。周公旦以冢宰摄政。乃述后稷公刘之化,作诗一篇,以戒成王。谓之豳风。而后人又取周公所作,及凡为周公而作之诗,以附焉。 

七月:陈后稷、公刘风化之由,使之知稼穑之艰难。

鸱鸮:周公表忠心,谓管叔蔡叔勿毁王室。

东山:周公作诗劳归士。

破斧:从军之士,劳而不怨,美周公。

伐柯:周公东居,东人言此,表平日见之难。

九罭:周公东居,东人喜得见之。

狼跋:诗人美周公遭诽谤,不失常。 

 

豳风多为告诫成王,言周公之德,百姓爱戴周公。

“程元问于文中子曰,敢问,豳风何风也。曰,变风也。元曰,周公之际,亦有变风乎。曰,君臣相诮,其能正乎。成王终疑周公,则风遂变矣。非周公至诚,其孰卒能正之哉。元曰,居变风之末,何也。曰,夷王以下,变风不复正矣。夫子盖伤之也。故终之以豳风,言变之可正也。惟周公能之。故系之以正。变而克正,危而克扶,始终不失其本,其惟周公乎。系之豳,远矣哉。” 

 

 

三、雅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各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受厘陈戒之辞也。故或欢欣和说,以尽群下之情,或恭敬齐庄,以发先王之德。词气不同,音节亦异,周公制作时所定也。及其变也,则事未必同,而各以其声附之。其次序时世,则有不可考者矣。

1. 小雅 

 

1.1鹿鸣之什

 

鹿鸣:先王尊贤,燕飨宾客,欲其示以周行。

四牡:燕飨之际,君劳使臣,叙情代言。

皇皇者华:先王谴使臣,美其行道之勤,述其心之所怀。

棠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具翕,和乐孺湛。

伐木:人不可无友,失之非必大故。以诚待友尔。

天保:天保定尔,君有德而受福无已。

采薇:猃狁之故,不遑启处。虽心伤悲,亦为国出戎。

出车:劳还率之诗,美南仲率兵伐敌,薄言还归。

杕杜:劳还役之诗,以思妇代言征夫劳苦,盼其归家。

南陔:笙诗。

 

 1.2白华之什

白华:笙诗。

华黍:笙诗。

鱼丽:燕飨所荐之羞,多嘉齐时,以见其待宾之勤且优。

由庚:笙诗。

南有嘉鱼:言燕乐衎绥,既燕而又燕,明主人乐宾之意。

崇丘:笙诗。

南山有台:道达主人尊宾之意,美其德而祝其寿。

由仪:笙诗。

蓼萧:诸侯朝于天子,天子与之燕,以示慈惠。

湛露:天子夜宴诸侯,饮多不乱,令仪令德。

笙诗。乡饮酒礼鼓瑟而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然后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燕礼亦鼓瑟而歌鹿鸣、四牡、皇华。然后笙入立于县中。奏南陔、白华、华黍。南陔以下,今无以考其名篇之义。然曰笙,曰乐,曰奏,而不言歌,则有声而无词明矣。所以知其篇第在此者,意古经篇题之下,必有谱焉。如投壶鲁鼓,薛鼓之节而亡之耳。 

 

1.3彤弓之什

彤弓:天子去私存恩义,诚赐彤弓于嘉宾。

菁菁者莪:燕饮见宾客之喜乐安仪。

六月:维此六月,猃狁孔炽,王于出征,薄伐至于太原,吉甫有功而归,燕饮诸友。

采芑:师旅众盛而有节,方叔涖率,蛮荆来威。

车攻:美宣王东都会同田猎,整肃有成。

吉日:美宣王田猎,祷而后作,终而燕群臣。

鸿雁:先民美宣王哀我鳏寡,恤我劬劳。

庭燎:美宣王勤政,夜起以俟诸侯早朝。

沔水:贤者忧乱畏馋而存敬。

鹤鸣:诚不可揜,理无定在,爱当知恶,憎当知善。

 

 1.4祈父之什

祈父:祈父驱吾从戎,无所止居,不得养亲。

白驹:絷维白驹,至诚留贤也忧其生疏。

黄鸟:民适异国,不得其所,怀念故国。

我行其野:民嫁异国,其夫不思旧姻,求新匹,不见收恤。

斯干:筑室既成颂祷之辞 始于兄弟之和睦而终于儿女之贤善,家道之成无踰于此者。

无羊:此祷颂之词,所以详及于牛羊之众多,牧人之安逸,以见民物富庶之效也。

节南山:家父所作,责大臣不仁以伤民,以乱国伤民,刺王用人不当之过。

正月:大夫身处乱世,念国之为虐,悲痛哀矜。

十月之交:天降异象,小人媵妾蛊惑于王,众人逸豫,我不敢休。

雨无正:饥馑之后,群臣离散,不去者优思家国,责去者。

 

 1.5小旻之什

小旻:王惑邪谋,不能断以从善,大夫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宛:大夫遭诗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

小弁:宜臼伤君信馋不惠己,疢心疾首而刺之。

巧言、何人斯、巷伯:三篇皆明馋言之恶。巧言刺听谗之人,何人斯刺献谗之人,巷伯明谗人之太甚。

谷风:朋友相怨之诗,不可忘大德私小怨。

蓼莪:人民劳苦,孝子不得终养,父母之恩,无以为报。

大东:东方困于赋役,怨刺周室。

四月:大夫行役,遭乱自伤,无家可归,自诉忧苦。 

 

1.6北山之什

北山:大夫行役,王事靡盬,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无将大车:行役劳苦而忧思之作。

小明:世乱久役,大夫欲归不能,忧苦哀怨,警尔君子,无恒安处。

鼓鈡:淮水奏周乐,思古之君,倍忧伤。

楚茨,信南山,甫田:其旨为奉祭祀。力于农事,礼仪完备,以奉宗庙(秋)冬之祭、方社田祖之祭。

大田:修农事,治田地,先公后私,颂美其上。

瞻彼洛矣:天子会诸侯于东都,讲武事,诸侯美之。

裳裳者华,桑扈:天子赞美诸侯才德兼备,车马美盛,无所不宜。 

 

1.7桑扈之什

鸳鸯:诸侯答天子,君子福禄,宜遐艾綏。

頍弁:燕兄弟亲戚,未见而忧,既见而喜,乐饮尽欢。

车舝:燕乐新婚,德音来括,以慰我心。

青蝇:王好谗言,戒王勿听。

宾之初筵:卫武公饮酒无度,失礼败德,悔过作诗。

鱼藻:诸侯美王在镐京,如鱼在藻。

采菽:天子答鱼藻,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之美物,万福攸同。

角弓:刺王不亲九族,亲谗佞,使宗族相怨恨。王有美道,小人自附之。

菀柳:王者暴虐,诸侯不朝,己独至此,必责之,居以凶矜。 

 

1.8都人士之什

都人士:离乱之后,诗人怀念京都人物,作诗叹息。

采绿:妇人思丈夫外出不归,欲无往不与之俱。

黍苗:召穆公建设谢城,慰劳徒众,功成,王心安宁。

隰桑:乐见君子,心中爱而藏之。

白华:申后遭幽王黜,忧思成疾,作诗刺之。

绵蛮:劳役者劳苦不堪,道远劳甚,无人问津。

瓠叶: 燕饮主人自谦,物薄而共享。

渐渐之石:将帅出征,征途险阻,军情紧急,苦不遐它。

苕之华:如苕附物而生,荒年饥馑,百物彫耗。

何草不黄:周室将亡,从役者不得休息,兵士怨劳苦。

小雅分正变之别,正小雅至彤弓,皆为燕飨之乐,变小雅为“闵时病俗之所为”这样一来,思路就较为清晰。在正小雅当中出现更多的是,上下相亲,和睦安乐的景象,然而在变小雅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更加复杂的情感交融。读到这里,不仅引起人们的深思:要怎样做才能更好?

 

2. 大雅

 

 2.1文王之什

文王,大明,绵:皆为周公戒成王之诗。

文王:周公追述文王之德,周受命代商,戒成王以史为鉴,效法文王。

大明:追述先祖及其后妃之德。

绵:追述先祖古公亶父之德。

棫樸,旱麓,思齐:皆为歌咏文王之德。

棫樸:文王之德,可镇崗纪,人民归之。

旱麓:文王干禄有道,德盛岂悌,祭祀得福。

思齐:文王上有圣母,内有贤妃,顺于先公,性于天合,其德纯亦不已。

皇矣:述大王,大伯,王季之德,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

灵台:文王有台池鸟兽,钟鼓之乐。民同乐之。

下武:武王缵先王之绪,受天之祜,而有天下。

文王有声:文王迁丰,武王迁镐。盖文王造其始,武王续其中。

 

 2.2生民之什

生民:首言后稷之生,又言其树艺五谷,耕种供祀,尊祖配天之祭,世世相传。

行苇:祭毕燕父兄耆老,射以为乐,尤见亲爱无穷之意。

既醉:父兄答行苇颂祷之词,言其祭之威仪,受福有实。

凫鹥:祭之明日,主人设宴酬谢神尸,酒多肴嘉,福禄来成。

假乐:天子之德,纲纪四方,受福于天,政通人和。

公刘:咏公刘之笃,言其迁都于豳,筑室立宗,分田定赋税,开创基业。

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卷阿:成王游歌于卷阿之上,欲王自得其意。

民劳,板:同列相戒,忧时感事。板责之益深切。

 

 2.3荡之什

荡:上位者,任用暴虐聚敛之臣,岂天命哉?自取灭亡。

抑:卫武公,作诗自警,不可饮酒而乱。

桑柔:刺厉王昏庸暴虐。

云汉:旱灾将至,王诉于天,百姓见忧,仍叔作诗美之。

菘高:申伯出封于谢,尹吉甫作诗送之。

烝民:王派仲山甫至齐筑城,尹吉甫作诗送之。

韩奕:韩侯初立来朝,始受王命而归,诗人作诗送之。

江汉:宣王命召穆公平淮南之夷,诗人美之。

常武:王亲征,平叛乱。王道甚大 远方怀之,非独威然。

瞻仰:刺幽王婺褒姒,任阉人以至乱。

召旻:刺幽王任小人,以致饥馑侵削之诗。 

 

大雅同样也有正变之别,正大雅至凫翳,以下为变大雅。正大雅多为周朝之所由生,变大雅可见作诗者忠厚侧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

雅的大小之分,朱子讲:小雅开篇“呦呦鹿鸣”所系者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所系者大,所以为大小雅之别。通过学习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雅当中的情感比起小雅更加的深沉与厚重。更觉得小雅是在讲所见所感,而大雅是从传承的角度出发。 

 

四、颂

 

颂者,宗庙之乐歌。大序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盖颂与容,古字通用。故序以此言之。周颂三十一篇,多周公所定,而亦或有康王以后之诗。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因亦以类附焉。

1. 周颂

1.1清庙之什

 

清庙:周公成洛邑,朝诸侯,祭祀颂文王。

维天之命:文王之德,纯亦不已,后王当笃厚不忘。

维清:文王之典,维周之祯。

烈文:祭于宗庙,献助祭诸侯之乐歌。

天作:颂太王治岐山之功。

昊天有成命:颂文王之德。

我将:时君祀文王,畏天保国。

时迈:巡狩朝会祭告之诗。

执竞:颂武王、成、康之德,如此福禄反覆不厌。

思文:后稷之德可配天。

 

 1.2臣工之什

臣工:戒农官忠于职守,重视稼穑。

噫嘻:与上同,更强调播种。

振鹭:助祭者,容整德美。

丰年:秋冬报塞田事。

有轂:合乐告祖。

潜:祭祀献鱼求福。

雝:武王祭文王,诸侯来敬,綏我福禄。

载见:诸侯助祭武王,求受多福。

有客:微子来朝,王赞留之。

武:武王无竞之功,文王开之。 

 

1.3闵于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成王除丧朝庙,思祖自勉。

访落,小毖:成王初执政,延访群臣。

敬之:成王受戒敬之。

载芟:丰年秋收祭祀社稷。

良耜:农事丰收,祭祀得福。

丝衣:祭祀爵弁者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酌:武王能酌时宜,顺时势,一举灭商,成其功业,后人宠而受之,以此为师。

桓:颂武王克商,平定四方,皇以间之。

贲:武王克商后,封赏功臣,布告诸侯。

般:颂武王巡狩,祭祀山川,天下一统。

 

正如周颂的名字那样显而易见,此篇多位赞颂周朝君主之的,百姓受福之乐。在这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周朝的礼乐教化之完备,时风之简。

 

3. 鲁颂

鲁,少皥之墟。在禹贡徐州,蒙羽之野。成王以封周公长子伯禽。今袭庆、东平府、沂密海等州,即其地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于天下,故赐伯禽以天子之礼乐。鲁于是乎有颂,以为庙乐。其后又自作诗,以美其君。亦谓之颂。 

 

駉:鲁僖公立心远而兼重农牧,养马多,善服役。

有駜:公庭燕饮颂祷。

泮水:鲁公继承祖先事业,整修泮宫,征服淮夷,建立文治武功。

閟宫:继承祖业,振兴鲁国,恢复疆土,修筑宗庙。

 

鲁颂的篇幅较为长,更多的是对实质性的描写,与周颂的君王之德不同,虽然看似要浅显一些,但是也可以看出鲁人立心之远,所成必厚。

 

4. 商颂

契为舜司徒,而封于商。传十四世,而汤有天下。其后三宗迭兴。及纣无道,为武王所灭。封其庶兄微子启于宋,修其礼乐,以奉商后。其地在禹贡徐州泗滨西及豫州盟猪之野。其后政衰,商之礼乐日以放失。七世至戴公时,大夫正考甫得商颂十二篇于周大师,归以祀其先王。至孔子编诗,而又亡其七篇。然其存者亦多阙文疑义。今不敢强通也。商都亳,宋都商丘。皆在今应天府亳州界。

 

那:祭祀历代先祖。

烈祖:于王之所,修其祭祀,降福无疆。

玄鸟:追述商人之所由生,其后贤良,受命咸宜。

长发:宋君祭祀成汤,以伊尹配享。

殷武:颂高宗以武伐国,尽平其地。

 

商颂主要讲了商人之所由生,祭祀建功立业之事。虽然简洁但是富有深意。从中可见留存的周朝礼乐以及商朝的宗教观念。

 

五、总结

 

在将诗经的全篇一一总结后,不免有了这样的感觉:在某一瞬间,会觉得更多的是在读史。诗经所带给我们的,绝不仅是作为现代文学的价值,更多的感悟要从中不断的体会。十五国风让我们看到了各个国家的风土民情(对百姓的教化),雅让我们看到了燕飨之时的庄严和睦(对诸侯的教化),颂更是明白了国之由来以及对先祖的尊重(天子的教化)。无一不是本于人的,无一不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本篇贯通,谨遵朱子诗学体系,其实关于诗经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各家各派可谓是百家争鸣,甚至一句话都可以有五六种不同的解释。孰对孰错?哪一个才是正确的答案?可能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答案也随之而涌现——历来三千的解读所构成的深厚的积淀,不妨也是一种答案。

 

 评语:文章脉络清晰,条理通贯,本诸朱子,次第概述。积句以成章,提要以勾玄,琢磨篇意,玩索义理,包罗宏阔,组织有体,《诗》三百篇之旨,皆见于文中,持之以学诗,可谓有得矣。